在1944年,由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主演的电影《煤气灯下(Gaslight)》上映了。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女人嫁给了一个看起来善良而有爱心的男人。然而,随着电影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她的丈夫并不是他表面所展现的那样。他悄悄地将房子里的物品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还不断地打开和关闭煤气灯。当妻子提到这些奇怪的事情时,他说服她认为这是她想象出来的事情。慢慢地,这个可怜的女人开始质疑自己和自己的理智。最终,他说服她让她相信自己已经疯了。
“煤气灯效应” 这个心理学术语就是基于这部电影而来的。它指的是施虐者通过声称受害者的合理担忧是微不足道或根本不真实的方式,使受害者他或她感到不稳定或不理智。换句话说,被“煤气灯效应“意味着在心理上被操纵,让你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而客观真理是错误的。同样的原则也可以在属灵的世界中找到。以跟随主并做好事为特征生活的人常常会被重新定义为邪恶(《以赛亚书》5:20)。如果信徒不小心,他们可能会被操纵认为他们做好事是错误的。
例如,在今天的美国,如果你不支持LGBTQ【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和酷儿(queer)的英文字母缩略词】群体,你经常会被贴上缺乏爱心或分裂的标签——即使在一些基督徒中也是如此。我们被告知基督爱每个人,如果没有爱,我们就像敲响的铜锣(《哥林多前书》13:1)。因此,有人主张教会应该接受和支持同性恋社群。如果你不这么做,人们会质疑你的精神是否健全。有人会说,教会只是糊涂了,原文并没有说同性恋是错的,我们需要在21世纪的背景下重新评估这个问题。就像电影中一样,客观的真理被移动了,上帝话语的光变得黯淡无光。
灵性的煤气灯效应也可能发生在人们追求健全的教义的时候(《提摩太后书》2:14-15)。许多人说我们不应该因教义而分裂。今天 “不惜一切代价团结一致”的合唱响彻整个教堂。包容性受到赞扬,而对在健全教导上的分歧则被贴上了争议性和非理性的标签。揭穿假教师的信徒被定义为过于挑剔,甚至精神不稳定。
可悲的是,这种对经文的曲解会让忠实的信徒开始怀疑自己。因此,就像英格丽·褒曼的角色一样,当无数好心的基督徒提出教义上的担忧时,被“煤气灯效应“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这样的结果是,许多信徒在自己的属灵的健全上开始产生质疑。
我们要如何避免这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呢?使徒彼得在《彼得前书》3:14-17中提供了一些建议:
即使你们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 只要心里奉主基督为圣,尊他为主。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理由,要随时准备答覆; 不过,要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要存无亏的良心,使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使那些凌辱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上帝的旨意若是要你们因行善受苦,这总比因行恶受苦好。
使徒彼得在写给受迫害的信徒的信中一直在讨论试炼在基督徒生活中的作用(1:6-7)。在这个特别的段落中,使徒谈到了被诽谤和被反对的特殊苦难(第14和第17节),这是苦难一种形式。我们可以从这段经文中得到的第一个教训是,信徒可以预料到因顺从主而受到讥笑。知道忠诚经常会被诽谤,当然也会帮助我们区分真相和煤气灯效应。在《马太福音》5:11-12中,我们读到了主在登山宝训中关于这个原则所说的话: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迫害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要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很多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迫害他们。
请注意,主和使徒都说,当你的好行为被辱骂,被各种恶言攻击你时,忠心的信徒是有福的(也见《彼得前书》3:9)。在这两种情境中,都在教导奖赏的教义。那些面对这种嘲笑和诽谤的信徒得到了应许,他们将在未来的国度中得到奖赏。这是我们可以从这段经文中得到的第二个教训。受苦的信徒可以确信那些针对他们的谎言总有一天会被揭示出来,当基督再来时,他们将被证明是正确的,并得到奖赏。
最后,在第16节,彼得谈到要有无亏的良心。当信徒遭受这样的嘲笑和诽谤时,很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并相信谎言。然而,通过心里奉主基督为圣(第15节),而不是关心人们说什么,可以获得无亏的良心。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顺从主,按照祂的话语行事总是正确的,即使世界试图说服我们不这样做。
简而言之,避免灵性“煤气灯效应“的最佳方法是认识并坚守上帝的话语中的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