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太福音》13:24-30 的“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中,主讲述了一个关于一个人到田地里撒下好种子的故事。然而,在他撒下这粒种子后,他的敌人来了,在麦子里撒下了坏种子。因此,坏种子在好庄稼旁边长出了稗子或杂草。这个人的仆人问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攻击。主人告诉他们等待收割的时候,然后他们就可以把麦子和稗子分开了。
在第36-43节中,主私下向门徒解释了这个比喻。田地象征世界(第 38a 节),好种子象征天国之子(第 38 节),稗子象征恶者之子(第 38b 节)。换句话说,麦子代表信徒,稗子代表不信的人。人的仇敌代表与神为敌的魔鬼,收割的人代表天使(第 41 节,参 24:31),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
关于“天国之子”一词的讨论,您可以查看这篇博客。此外,你还可以在这里听到鲍勃·威尔金(Bob Wilkin)关于“世界的末了”的论述。不过,在本博客中,我想谈谈这个比喻的另一个要素:麦子和稗子看起来是一样的。虽然我不是农民,但根据我的阅读,稗子和麦子几乎没有区别。此外,稗子的根和麦子的根缠绕在一起,任何贸然拔除稗子的尝试都会导致好庄稼受损。
哈勒(Haller)评论道:
这个比喻的重点是ʻ魔鬼ʼ试图通过模仿、渗透和欺骗来反对上帝国度的成功(《林后》11:2-3,13-15)(《恩典新约注释》,第 39 页,斜体部分由作者标明)。
改革宗、阿民念派和白白恩典派的解经家都同意麦子和稗子的同一性。麦子代表信徒(=天国之子),而稗子代表非信徒(=恶者之子)。此外,人们普遍认为两者长得一样。然而,这给改革宗和阿民念派的支持者带来了一个问题。
克雷格·基纳(Craig Keener)就这个比喻作了如下论述:
这个比喻也可能强化了撒种的比喻(13:3-9,18-23)中关于悔改、坚持不懈和叛教的形象:尤其是在门徒可以融入世界的方面(13:22),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确定谁将被证明是上帝的选民,直到最后的审判(《马太福音注释》,第 385 页,斜体部分由作者标明)。
阿民念派的基纳(Keener)指出,信徒和非信徒看起来可能是一样的。他引用《撒种的比喻》(13:22)中落在磐石地上的第三粒种子来支持这一点。信徒可以被世界的财富和享乐所诱惑,与世界融为一体,这支持了“白白恩典 (Free Grace)”的观点,即信徒的行为甚至看起来就像非信徒。
然而,基纳也断言,一个人的本性可以从他的行为中观察出来。基纳在讨论《马太福音》第七章时,就在《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之前的几章,基纳评论道:
因此,耶稣所说的果子指的是悔改的行为(7:21;3:8, 10),回顾耶稣在 5:21-7:12 中的道德教导。耶稣用一个词来形容坏果子,这个词通常是“腐烂”的意思,但在这里的意思是“毫无价值”。许多古人认识到,尽管装模作样,恶人的本性还是会显现出来”(第 252-53 页,斜体部分由作者标明)。
基纳对《马太福音》第七章的评论与《麦子和稗子的比喻》的信息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信徒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被识别出来,另一方面,不信的人和信徒在今生是无法区分的。
这就引出了基纳立场的第二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指望他不断变化的行为来担保自己,那么在主再来之前,“一个人就无法确定”他永恒的救恩。基纳的观点没有提供得救的保证。当然,这与我们救主的明确教导相矛盾,即信祂得永生的人拥有永生作为现今地位(《约》5:24;6:40,47),并且完全确定他的永恒命运(《约》10:28-29;《约一》5:13;《提后》2:13)。
最后,基纳对这个寓言的解释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它延续了一个不幸的误解,即对全人类的单一最终审判的寓言的误解。《圣经》中并没有提到这样的事情。相反,主说,信祂的人“必不至受审判(shall not come into judgment, NKJV,《约》5:24)”。《麦子和稗子》的比喻很可能是指主在大灾难后再来时的聚集,因此不涉及教会时代的圣徒。
总之,基纳和其他否认救恩确信的人在读到这个比喻时,会发现自己陷入了混乱的神学杂草之中。